职工文苑:月是故乡明

 

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孩童时是没有这种感觉的,对节日的热爱无非是因为有假期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,逐渐也萌生了这种念头。

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。无论我走到哪里,每逢中秋节,脑海中总是情不自禁浮现出在家乡过中秋节的情景。

八月中秋,是一年中瓜果飘香、收获满满的季节,更是忙碌的时刻。小时候,家住农村,农村的中秋节恰逢三秋大忙时节,田野里,到处是丰收的庄稼,忙碌的人群,人们要将地里的黄豆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农作物收获后,颗粒归仓。这时候的大人们往往顾不得过中秋节。对于孩子们,中秋节依然是期盼的节日。意味着不再去学校念书,可以跟随大人们到田野里撒欢。中秋的田野,一派诗情画意,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,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。

小时候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。中秋的晚上,人们会把小饭桌搬到院子里,摆在葡萄架下,桌子上摆满了红皮的苹果、绿皮的橘子、黄皮的香蕉、紫皮的葡萄还有那压轴的月饼。一家人围着桌子落座,品尝满桌的水果和月饼、小吃,唠着七零八碎的家常。

从小就嘴馋的我,是顾不得听大人们在说些什么的,只管拼命往嘴里塞,直撑到小肚皮溜圆。我在晚风的惬意中抬着头看着天,透过婆娑的树叶,注目漫天的云,四下寻找着挂在天上的月亮,享受着这夜色阑珊,那时的月是真的圆,那时的景也是真的美。

后来读了中学,学业繁忙,中秋大多在学校度过,家里人也陪着搬到了城里,在高楼大厦之间寻找月亮变得艰难且珍贵,缺少了在村子里闲庭赏月的韵味。难得中秋恰逢周末,举家回到村子里,陪老人们一起过中秋,在院子里摆好桌子,煮好玉米、毛豆,摆上香蕉苹果,一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。

慢慢地,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,家,成了待的时间最短的地方,就算偶尔回家,也是呼朋引伴,各种朋友聚会,陪伴家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。“八月十五放假不?回来吗?用不用给你留月饼?”这些话成了家人嘴里最常念叨的问候。想起上大学的那几年,每年八月十五,外婆和奶奶都会给留好多的月饼。月饼这种东西的保质期很长,外婆和奶奶能从中秋留到寒假我回家的时候,关键是我也吃不了几个,又不想让老人寒心,就这儿尝几口,那儿尝几口。我其实是不喜欢吃月饼的,就是在节日的氛围烘托下吃上那么几口,现在已经有好多年没有恰合时宜地吃过家里的月饼了,反而惦记起了刚出烤炉酥酥的月饼。

倚靠在窗台边,抬头望着夜空,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起来。总在想,有多少游子和我一样,在这样一个夜晚站在窗前,看着那高悬的玉盘,静静地发呆。

月是故乡明,还要多久才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?我怅望南天,心早已飞回故乡。(李晓宏)

时间:2021-10-25